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Stonepeople :石人晶礦

《石人部落格:玉石切磨心得分享》



上週剛剛結束四天的【玉石切磨課程】,每天從早到晚大概有七個小時都在切石頭或拋、磨;特別第一天因為對機器類的東西不熟悉,再加上加上自己手拙、不知不覺中竟將指甲也削掉半層都沒發現⋯😂😱🥶


不過隨著理解和熟練度的增加,每天手受到的傷也越來越少😅因為這樣其實也深深感受到細微如指甲般的身體細節,如何在靜默中保護著自己不受傷害的感動(因為有指甲的存在,所以很幸運沒切到肉呀!🙏🥰)



從此也留意到做為小小指甲的重要性:平時若沒有適當指甲狀態存在著,即使是像洗頭髮、戴項鍊扣這種非常簡單、容易的小事,似乎也會突然變得疼痛和不方便呢😅)


🔷

這四天下來,對玉石切磨、拋光的工藝流程算是從零開始地認識了許多,收穫滿滿;

也是很難得、特別的一個學習經驗。


雖然自己的成品無法做到很標準和完美,不過自己能從完全無法理解到底該從什麼角度去切?

到最後也是能將一顆手上的原石,慢慢琢磨、

改造成不同與以往的面貌時,這之間的體會和感動依然是相當深刻的。所以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次玉石拋磨的心得🤗


—————————————————————

▪️整個流程大概是這樣的:


【選材、取料、觀察】》

【粗切】〉【細切修整】》

【粗磨整型】〉【細磨整型】》

【砂輪慢速/ 快速拋磨】》

【羊皮輪拋光】》

【完成!】

—————————————————————


整個流程看起來雖然只是簡短幾行字,但唯有透過實作經驗,才能真正體會到在任何一門專業中,要求的是要有多少漫長時間的磨練、累積和養成,才可能在每一個環節起到有效且精確的作用⋯⋯如同懷抱著推廣寶玉石工藝、擁有一片熱誠的心的老師其背後所承載的付出,老師提到在過去師徒制的傳承下,玉石切磨的必要專業技術養成,至少都要好幾年。


即便光在取料這第一個環節,ㄧ個人對於材料的觀察和敏銳度、連同後續所需應用的技術和造型的考量,都可以落在被鍛鍊過的精準目光中。



————————————————————


【選材、取料、觀察】這一步驟,其實也就像是人生,可以充滿著各式各樣不同方向和選擇:


當面對一塊玉石中存在的瑕疵裂隙時,


是要選擇整塊瑕疵部分切削去掉?

還是要保留那部份材料只磨去瑕疵痕跡?

又或者,更加大膽的保留完整的瑕疵、

透過巧妙的造型和視覺設計,

使原本只是瑕疵的地方

變成造型的必要、加分元素,

透過這樣寬廣的視野和能力,

去徹底改變瑕疵本來的意義和性質呢?


—————————————————————

▪️


雖然說在晶礦玉石產業中,現在其實有很多量產或自動化的機器生產方式,可以進行切磨、拋光這樣的動作:比如透過使用金剛砂和震筒來進行量產的拋光作業(只需要在震筒中倒入金剛砂,再把大量需要拋光的晶礦丟進去就好了)。


但是藝術、工藝職人的對於一顆玉石/礦石所投注和賦予的敏銳度、技藝和專注於每一塊可用材料的靈魂的那份心意(不論它是一塊高貴的的材料、還是許許多多被散落在機器角落的邊角碎料),都能透過彼此的磨練和心靈相通的努力,而蛻變、脫胎換骨。







▪️

我覺得這大概就是機械化大量生產的東西,

與人與物之間所共同擁有的溫度的差異吧?

▪️



最有趣的大概就是「隨物賦形」這一塊了。


「隨物賦形」是根據一塊既有材料的本身所具有的型態、屬性和特質、優點及缺陷,去觸發

最符合它本身條件的造型、或去打開它未被看見潛能。


相較於某些工藝可以構想先行,依照構想去製作和切出所需材料體積和形狀的創作方式,「隨物賦形」則是透過既有材料本身的潛能與限制,激發靈感和想像力去創造最大、最好的可能性的一種創作方法:其中蘊含著人與物自身之間更多的訊息交換、傳遞、情感和關係的建立、溝通、協調和努力。


「隨物賦形」的精神,所隱藏著的那些幽微、無形而感性的聯繫,我想目前仍然是標準化的切割模具、量拋的震筒與金剛砂無法抵達的地方。


同樣的,「隨物賦形」所能發展出來的力量,也取決於每個人所擁有的感知能力、造型、技術和敏銳度,這份力量會因能力而受限制,也會因能力而擴展延伸至到不可思議的地方。


即便更喜歡自由創作的氛圍,但既有的經典和標準也不容小覷。像經常見到的水滴、蛋面這種標準形式物件,也都需要真正精細的眼力、還有職人長期鍛鍊下來的技術能力,才能製作出完整、勻稱、完美煥發自身光采、令人驚喜的蛋面,呈現在我們眼前。


而同樣做為蛋面形狀而存在著的物料或物件,

其被成就出來的質感、光澤也能有天壤之別。

每一個流程的步驟都得完完全全的「做到位」

最後才可能產出一個高度完整的作品。



由於每一步都牽連著相關的未來,

假使有那麼一點點的馬虎、將就地帶過,

「欲速則不達」的結局或命運

也會在那「不夠在乎」的ㄧ瞬間註定。


比如在在該好好整理礦石外型的時候,

如果對細節不夠要求,邊線不夠俐落,

想要的型態若模擬兩可、搖擺不定、

對於明顯可見的表面瑕疵置之不理、

或沒能做到徹底的清理,

那麼即便之後的煙磨拋光再如何努力,

都無法掩蓋前述未盡全力的瑕疵、

自然也無法拋出真正閃耀的光。


每一個晶礦所呈現出來的最終樣貌,

其實都指涉出、也顯露了

它剛剛或之前所曾經歷過的一切痕跡。


▪️

在這些過程之中,同時還要求著對玉石/礦石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認識和了解:比如每種晶礦玉石的軟硬程度、特性等:


(相信我,在實際操作中,即使單純如硬度般的認知,也大大打破了對自己既有知識的想像)


在實際操作切割之前,摩式硬度對我來說似乎只是一些阿拉伯數字⋯,比如白水晶的摩式硬度為7,瑪瑙的硬度則是6.5-7,像這樣子的感覺。


然而,沒有實際經驗過的知識,或許真的就只是那「看起來像是什麼」的朦朧而已,距離眼前「以為所見」的真正對象物,可能還有著很大的距離。


所謂的硬度7是什麼樣子呢?

就數字來看,瑪瑙可能比水晶來的軟吧?

結果是我發現硬度7並非絕對固定的標準。


就像我們無法透過頭腦和眼睛去了解舞蹈,

而必須透過身體的真正參與

才有機會真正了解什麼是舞蹈ㄧ樣,

字面上的摩式硬度7,

在機器面前也顯得意義不大。


同樣硬度可達到7級的水晶和瑪瑙,

在切割的相對感覺卻好像水晶是7,瑪瑙是9😂

(切了老半天則要都切不斷啊!)

而螢石硬度為4,

切割起來卻像入口即化、

難以保持完整型態的鬆軟點心。


硬度為7的白水晶,到了粗磨和細磨整型、

以及拋光的工序時,相較在同樣工序時瑪瑙的毫髮無傷,白水晶卻感覺又像硬度3那麼柔軟,

若在拋磨過程不小心稍微多施了一點力氣,

就很容易在表面留下坑坑疤疤的痕跡。

同樣的,紫水晶不耐熱的脆弱也在拋磨過程中令人訝異的被體會到,若轉動的速度不夠快,

在同一個接觸點停留的太久時,晶體內部很容易因過熱(因砂輪是高速運轉)而產生爆裂或裂痕⋯也時候也會在這裡功虧一簣(主要是我個人的案例😅,我就在這個地方弄壞了好幾個😂)包括照片中刻意保留原礦感覺的那顆紫涅槃⋯

🥺😱😨🥶


雖然每天有點精疲力盡,卻也享受這種努力追趕的挑戰和樂趣,還有逐漸認識新事物的期待,

每個成功都能帶來喜悅,

每個失敗的衝擊也會帶來誠實和領悟。


▪️

又,人有時候是否也像晶礦這樣呢?

▪️


如果說對內在真實能真正有所關心、講究,

又或者能夠真實面對自己(認為)努力創造出來的不完美/或失敗結果時,

就像同一塊料仍可以砍掉重練;

或者透過錯誤的經驗,

為下一次的練習帶來更多耐心、

專注和嚴謹時,

即使是失敗的衝擊,

也能使一個人恍然領悟、

使一顆晶礦的命運改變。






3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