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實的肖像 | 鄭仲軒個展

所處沒有真實。只有感覺。

 

成長的地方,人遇到不如意的事,總是多少會求神問卜一番,乩童手揮舞在金爐上方,用金紙將香灰抹平,一旁的桌頭(解說者)再看看平整的香灰上會出現哪些形體來,出現的形體,可看見你的未來或是未開獎的樂透數字都有。這種卜卦的方式,在我生長所處的地區十分普遍。細緻的灰燼可以端見一個人的未來,卜出疑慮化解憂愁,我無法理解當中解惑依據是什麼,但是否伴隨著灰燼所構成的即興或是隨機的形式,暗示著生命的過程裡,似乎充滿了不確定性。

 

走入學院後,反思自身脈絡,兒時的卜卦儀式,倒像是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 1906-1978)在五零年代所提出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有幾分精神上相似,只是乩童延伸的不是自我,而是信者恆信的神性。

 

 

   作畫的過程,用來尋求我與對象成相後之間的意象關係,就描繪成果而論,不是再現表象,而是將內心形象延伸到畫面上。端看自家中過去所拍下的家庭照片,觀看的同時感到有種撞牆無法穿透的乏味感,若閱讀繪畫時,這樣的乏味感反而沒有延續,而是強化的內心的延伸性。照片傳達的形象,與我所認識的如實的樣貌有落差,借由影像作為繪畫參照時,我卻有意無意間,將我認識的親人強化了某些我對於他的意象,這意象當中也包括我記憶中場域的樣貌。過去的畫家,在對象缺席的狀態下,畫家們依然憑藉著素描(sketch)草稿作為依據,好調整畫中人物的樣貌。

 

 

如今影像已提供更確實的形象,可供參照的影像極佳,但留有印象的影像卻少之又少。我追尋作品中,能夠釐清影像與繪畫圖像帶給我記憶上的差異外,比起一張肖像畫表達得真不真實像不像的主觀感覺,我認為尋求這差異,會比前者來得直接切入核心許多,並相信這會是一個自身創作上的開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