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她說跟我在一起,使她很沮喪
只要我在身邊,她永遠無法得到自由

她拿著車票走了

她拿著車票走了

她拿著車票走了

而她一點也不在乎

〈Ticket to ride〉-The Beatles

再見了,再見。總有這麼一日,長成的孩子必須收拾行囊

問題不是哪裡,而是這裡。
於是,孩子離開父母、愛徒離開師長、妻子離開丈夫、詩人離開故土。

藝術也離開了藝術。

 

一與眾 :​  

談論做為表演, 一個連續計畫

《一與眾》形式靈感:

有些人說的比唱的好聽。不見得是在嘲諷這個人多會吹牛皮,是因為相較於刻意的表演,隨性的聊聊天在其中反而會出現某些真實而深刻的情景。在談話之間,有時贊同彼此、有時攻訐異己更有時反駁對方,其動力曲線好像一部完整的演出一般。
於是,何不以談論一件事當作表演的一種?

-----------------------------

《一與眾》主題來源:

Less is more 可以說是在很多方面的金句,然而現代人可不想聽這種迂迂迴迴的準則,我只想要更多你也應該是。

極簡主義運動為一盛行於美國六〇年代的藝術風格,說起來像是上世紀發生老故事,但極簡的技巧和觀念卻融進音樂、舞蹈與劇場中,方興未艾。
藝術對一些人來說是藝術家「有話要說」的延伸,於是乎有時候藝術成為了感性的產物,但是當藝術作品(以極簡主義)為例,幾乎取消了敘述性的時後觀眾反而可以擁有詮釋的自由而不受限定了。

討論一個沒有指涉的藝術,那豈不是荒天下之大謬?
極簡主義實在不是個長命的傢伙,因為這樣的藝術能夠發展的空間有限。你可以說極簡主義是個短命的傢伙,卻不能我們的血液裡沒有極簡主義。

請你拿起的手機,問問他為什麼長這樣?
拿你家裡無印良品的商品,問他為什麼長這樣、還這麼貴?

也許我們都有極簡魂。

-----------------------------
《一與眾》是誰做的?

「你交女/男朋友了沒?」

「你一個月收入多少?」

「你未來到底有沒有什麼打算?」

不適生產,作為藝術家李蕭弘、李文皓、賴得睿的團體名稱,不適生產的成員來自不同領域專長的創作者,劇場、舞蹈、音樂、美術以及執行統籌等等。

字面即以不適與生產二字組合而成。三位藝術家的共同創作理念在於挖掘社會體制下某些微小的壓迫所引發的社會不適感,同時也探索藝術家與整個社會的關係/其所扮演的角色。

 

《一與眾》的表演者有誰?

李文皓:

計畫主持人,就讀台藝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時導、時演、時書寫。喜寓於日常,粹其剎那。
編導作品有:台北市立國樂團《瞬間相對》、《房間》。
參與演出作品有:台北市立北美館雙年展《在伊凡.瑞娜的每日改變的持續計畫後(1969–70),再度改變的連續計畫(2016)》 、澳門藝術節夢劇社X法國梅埃劇團《侯貝多.如戈》專長為劇場編導、當代藝術理論。 

 


陳昱榮:

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創作組。
近年關注的創作焦點在於聲音、身體感知與環境的關聯。專長為音樂創作以及當代藝術。 

 


陳美如:

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以創作為主要研修領域。
近期編舞作品有個人畢製《幻獸症》、2014創作作品《悍》獲文化部「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優選獎;同年獲「ICLA奧地利國際舞動計劃」獎學金並前往歐洲研習。專長為編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