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Performance
Exhibition
article
space
contact
More
我的另一邊,觀看的視線佔據了所有的優勢,剝奪了遮掩的權力,遮蔽的重要在於不清楚自己會是什麼樣子,所以索性給自己一個封閉的理由,對於距離和模糊我們總是無法很快的掌握那是什麼,但卻在每個不安時刻浮現。
影像保留了短暫的狀態,片段的迴旋就像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但我們都無法在當下看到自己會是什麼樣子。 另一邊是什麼不清楚,但有另一邊的話那這一邊又會是什麼呢。
我的創作來自於我在面對生活的各種應對下的疏離感,而這種疏離往往來自於面對與人對話的不知所措,當自己以外的他人進入這個空間會感到的異化感,在作品中放置自己的形象作為與觀者對話的窗口,也滿足我想像自己成為他者對我的期待,也透過揭露自己作為迴避的手段。我一直都在關注關於疏離感的議題,生活中與人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是那種無法打破卻又會一直存在的關係,當自己以外的他人進入同一個空間時,會感覺到被侵入或是一種微小的焦慮感,雖然不至於影響生活,但這種隨著共同生存而產生的感覺,充滿著我的生活,而我也將這種情緒放置於我的作品之中。
《逝流》這件作品可以說是我接下來系列創作的一個開始,因為自身演出的形式以及這種微動的頻率,似乎已經變成我習慣的那些方式,包括這些重複以及情緒的進行,對於我來說是串聯每件作品很重要的關鍵,在《逝流》中,我利用外表的點點去作遮掩,以及在其他的作品中都用一個看似可以向前卻無法穿越的薄膜去作呈現。
膜的出現,應該算是那些我與所有他人的距離,我認為距離是無法抹除的存在,但那些促使我們繼續向前的卻是無可避免的日常,我通常選用較為黑暗的空間,小時候怕黑,總覺得黑的空間之中總有一些不明物朝著我而來,而對於他者觀看下的每個時刻,都會是這種不明。在展場中我盡量把空間佈置的非常暗,前方的臉部以及任何感覺常見的神情,在這裡都變的不自在,也在每個觀眾穿越的同時,你會明顯的感覺到私人領域被踏入,但卻不受影響,就像我說的那些微小情緒,不傷害但卻存在著。
展覽中的每個臉都是我,但我希望觀者看到的並不是我,在第一件看到的作品《當我們透過什麼而成為什麼》系列之二,我將這個作品的片段作為標本式的公開展示在空間之中,這個公開,我認為比較像是日常溝通所見的那種公開,因為我們每天所面對的就是各種他者的入侵,但在這裡,你卻感到意外。因為進入的空間,看起來像是一個私人領域,你不會感覺到是日常的走動或是交集,但各種被凝結的狀態都在這裡,希望觀者透過這些作品,能夠勾起那些情緒微動的時刻。
畢業於私立大葉大學造型藝術系繪畫組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碩士班就讀中
近年展演經歷
「共生」創作個展,私藝術空間,2014。
「備忘。視而不見」仙渡莊計畫參展,淡水,2015。
「寫履歷表」聯展,荒原藝術空間,2016。
「想像的地理中心」仙渡莊計畫 2,八里造船廠,2016。
「體感風景」么山企劃,陶華灼藝術空間,2016。
「1+1+1=?」三人聯展,陶華灼藝術空間,2016。
「淡水!萬歲!」電影計畫,永富 五 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