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找回服裝計畫]

  • 文/吳芊逸
  • 2016年7月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創作者: 曾美福

我想從我為什麼還未開始參與交換衣服,來介紹一下這件作品。

美福很早就問過我,要不要參與這個計劃。我答應了,但是卻始終沒找到任何一件適合交換的衣服。我們對於穿著打扮的風格和喜好是非常不同。我喜歡輕便、簡單、舒服的服裝,並且害怕衣櫃中囤積過多的衣物。在更著迷於外在衣著的人的眼中,我或許是個不算注重打扮的人;而我對外在衣著所缺乏的高度熱情,可能也曾讓我懷疑,是否能在什麼樣的衣服中,找到什麼值得訴說/或是願意開放分享的內容?

在看過許多的交換過程,以及包裹在其中的生活之後,我開始去思考,自己對於衣服沒有感覺的這件事。後來我發現,即便是衣櫃裡的內容物極為簡單的我,也會因為花上時間去審視、回溯自己衣櫃中的內容,而重新發掘到內在深層的情感面向。

過去對於許多衣服,會毫不留戀的丟進資源回收箱中的我,也總有些已褪色的事物,始終伴隨著自己的人生旅程。那些毫不起眼的東西,因為承載著特定的經驗與記憶,而成為珍貴的事物;即便只是一條畫畫時用過的抹布、或者褪色多年的衣物。我就真的曾經把一條別人好意而隨手送我的抹布,從2010年在紐約的夏天,一路帶回台灣,保存到現在。

陸陸續續的,我也發現了幾件"或許"可以交換的衣服。然而它們又為我帶來了新的難題。有趣的是,衣著似乎從外在的層面,決定了他人對我們的想像與看法;而這些看法就如同穿著一件衣服,既是整體的全面,又是一個斷然的切面。

一個人的衣櫃裡,存在著什麼樣衣服?那些衣服是怎麼獲得? 他或她,穿是不穿那些衣服呢? (沒錯,這麼說是因為我發現衣櫃中,有著曾經因喜好而購買,一眼覺得合適,但買的時候也知道自己絕對不會穿出門的一條黑色連身裙。) 於是,那似乎又是另外一個我-是不顯露於外在世界中的另一個自己。又或者,衣櫃中有著吊掛了好多年,一件典雅的印花洋裝-是很久以前出國念書的時候,在放假回台灣之前特地去買來,想要送給媽媽的禮物;尺寸卻完全錯誤的不合身...。 一件衣服所說出的故事細節,遠遠超過我們對它自身的想像與理解。

【找回服裝計畫】,創作者以「換衣」作為召喚主體的儀式,提供一種角色扮演、或者成為分身的機會,讓我們試圖去尋找生活中的身體,如何構成一種在處境中的經驗?以及涵蓋其中,可能被隱藏、埋沒、或是不曾被認識的自我。

不論如何,我依然只穿自己喜歡的衣服。但當有一天我換上他人的服裝,我或許也就換上了,對他人或者對自我的想像,以及對於彼此之間差異存在的更深體會-於是我們會在那短暫的附身之後,在經由服裝而產生共同的身體經驗之時,更靠近對方生存的內在,同時也更清晰自身的樣貌。

https://m.facebook.com/Finding.Clothes.Art.Project


 
 
 

© 2016 by Wasteland Artspac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NO.10,LN.71,LONG-XING STREET, BANQIAO DIST.,NEW TAIPEI CITY, TAIWAN

I'm a paragraph. Click here to add your own text and edit me. It's easy.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