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一卡丘皮箱>

  • 文/吳芊逸
  • 2016年8月1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那時候我們討論著關於空白的展覽作品清單這件事情。

一加侖 (由林家禾、董欣宜、林恩崙三人所組成的藝術團體)帶著筆電,和各自的作品集到荒原來討論,並提議了一檔關於 “開箱文” 概念的展覽。

開箱文(unboxing) 最初是網路上的文章,通常多關於第一手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體驗和資訊分享,開箱包含著從拆封開始即進行照片或影像的記錄,其中不可避免的是一種關於打開(opening) 和解除封裝(unpacking) 的動作意涵。一加侖從開箱文和旅行的概念出發,設定了展覽與展出作品的遊戲規則:他們每個人選定了一只行李箱,希望這只行李箱能夠涵蓋從籌備展覽、佈展 、展示以及撤展打包的一切功能。同時將行李將做為內外連結的載體,用來投射自身對旅行經驗的各種想像。

正如同旅行必須透過一種 ”動身”和 “ 在現場的親身經驗”一樣,這次展出的作品被設定為 無法被預期的ㄧ種遭遇 -只有透過開幕當天現場的開箱表演,來揭開謎底。 同時也透過行李箱所承載,一場旅行的打開以及收束,來帶動打開與解除封裝的動作,之於一個作品成形,到展覽場域,以及一場展覽之間所可能發生的意義。

--------------------------------------------------------------------------------------------------------------

「 當我在想透過旅行可能收集、累積什麼的時候,我發現了各處常常出現的充電站— 於是我拖著這個行李箱到處去走,在不同的地方充了一些電力,最後,我將這些收集到的電力,轉化成一股微風~ 」-《POWER BANK》| 林家禾

雖然詩意或者詩性的(poetic) 這個字,在論述的世界中似乎使用的有點氾濫。

但是我暫時也實在找不出,一個更適合的詞語,來形容這股微風。

旅行總是令人萬般期待的,但在電子與科技的時代,與其說是存在著能夠不斷移動的身體,不如說是存在著不斷快速移動的場景。

物理的位移,更多時候並未改變什麼。如同林家禾的作品所提示的,透過旅行所能累積與收集到的事物,竟存在於每個不同地方的充電站。

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我們急著連上wifi,將手機充飽電力,以便與世界保持聯繫。場景是變動了,人卻還在那兒-旅人的心理座標,

僅僅只是一種懸浮於數位荒原的閃爍訊號。而我們在旅途之中,所製造的"身體記憶”,可能也得仰賴著不斷損耗的電力,來享受那股似有若無的風。

家禾拖著那只藍色的行李箱,在台北街頭到處遊走;一整天下來耗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的旅程,實際上僅僅只是為了在台鐵充電站補充20%的電力,

然後到某屈臣氏充電站補充另外20%,再繼續前往其他可能的地方,補充20%,再20%......。

如此大費周章到處蒐集的電力,並未轉化成某種可能更具效益的具體事物,

而是透過裝置於行李箱中的兩個小型風扇,在展場中吹出一股微弱的、徐徐的風。

這風又把我們帶回到某個不在場的彼方,並將身體還給了我們-

即便只是透過一種冷靜的電力和機械,來抵達那極纖細的感性。

--------------------------------------------------------------------------------------------------

打開黃色行李箱,董欣宜的作品帶我們進入一種極欲逃離日常的旅行嚮往,然後又用人造的塑膠風景來栓住我們的视線、期待與渴望。

湛藍海水、悠閒的風帆,航行在洗手台上方兩側水泥與瓷磚之間,既不前進,

也不後退;像是日本浮士繪畫家歌川廣重 (Utagawa Hiroshige,1797-1858) 在<驟雨中的箸橋>中,那場正在落下,而永不落下的雨。堵水塞子牽引著一座浮島,可供拖拉陪伴的高山湖泊造景,有如房間牆上張貼的偶像海報,或者夢幻之物-在那半調子的做工之中,提供出普世的理想典範。

面對關於旅行與自然的想像,我們似乎在動身之前已經體驗-知道那尚未抵達的它方ㄧ切細節與獨到之處,我們甚至也可以指認出,哪些現實像貌與[正本]不符。 越來越多的事物,被調整成它們[應該看起來]的樣子-或者是某種[更好]的樣子。一如那些不知名牆上的不知名海報;以便我們能再次確認出,並一再重複朗誦[即將啟程]的壯闊宣言。 旅行以及無法抵達的自然之間,在這裡是一種永恆的時延。

---------------------------------------------------------------------------------------------------------------

旅行的定義對我來說是困難的 像是旅行的起始點有點像是對個人定位的思考。才有辦法決定如何移動會被稱作旅行? 又或許並不只是一個線性的移動。當面對一只行李箱時,我選擇了一台以南島風情為主題的柏青哥機台與之結合,以一種虛與實的構成,讓鋼珠的流動取代行李箱的移動。    -《彼岸》| 林恩崙

林恩崙的作品不論是版畫或者複合媒材的裝置,似乎總帶著某種雕塑感,而他所關注的事物好像隱藏在街頭之中-去製造那些不經意走過,但未能辨認的日常事物中的微妙差異,經常在一種"固著"的狀態之中,去改變慣常的感知路徑(如之前作品<You’ll never walk alone>,或者這次在行李箱中所安置的柏青哥小鋼珠機台。 "對我來說,這就是真正一個人的旅行。"-他這麼說。

當旅行凝滯成一種零度的位移,黑色的圓形座墊和小鋼珠機台,涵蓋了滿足生活、消遣與冒險慾望的ㄧ切所需;甚至也囊蓋了那對他方 (南島風情) 的經驗或想像;排除了實際動身理由的柏青哥機台,突然之間有點像是說出了 ”國王沒穿衣服” 的純真孩童,成了劃破旅行神話(或是巨型廣告海報)的一把利刃-

指出了那不斷移動、和渴望移動的漂流現實與等量的寂寞。

同樣的,在鋼珠的流動中,我們也好像變成了那個在某處打著小鋼珠、不知名的寂寞男子,

徜徉在炎熱夏日的南國海灘上。


 
 
 

© 2016 by Wasteland Artspac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NO.10,LN.71,LONG-XING STREET, BANQIAO DIST.,NEW TAIPEI CITY, TAIWAN

I'm a paragraph. Click here to add your own text and edit me. It's easy.

bottom of page